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细胞学家何泽勇(完)_老西儿_晚报_山西新闻网 - 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上期提示:“文革”结束,何泽涌又迸发出研究的激情。

由于在“文革”十年间,国外肥大细胞研究突飞猛进,使得何泽涌不得不加快了研究的节律,力图尽快追赶上世界上组织学和胚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1979年,他注意到国外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发现肥大细胞还有杀死肿瘤细胞的功能。与此同时,他开始关注肥大细胞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并开始着手进行肥大细胞对各种乳腺肿瘤间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过去一直认为肥大细胞是一种单一的细胞,但何泽涌用组化方法发现,子宫皮肤上的肥大细胞在形态上虽然相同,但却有质的不同,这是肥大细胞研究上的新突破(王周南《何泽涌教授》)。

1980年,何泽涌在已改为双月刊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第1~4期上刊发了四篇有关“细胞运动”的系列论文,研究论题分别为《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收缩机转及其与细胞膜的关系》《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等在非肌细胞的存在形式及其形成》《肌动蛋白等与非肌细胞的功能活动、胚胎发育及皮肤电位差的关系》《肌动蛋白微丝等与细胞膜》。这组系列文章不仅介绍了肌细胞的收缩机转的结构基础,还介绍了非肌细胞中肌动蛋白的功能,肌动蛋白与胚胎发育中器官形成、皮肤电位差、细胞肿瘤转化等关系。虽然这些文章已经刊发了近三十余年,但至今仍为国内一些细胞生物学者所引用,并成为重要的学术参考文献。

何泽涌和他的妻子杨美林教授带领教研室同事,从60年代就着手进行的肥大细胞与医学关系的研究,至今仍没过时。一个典型的例证是,2006年5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曾来函件,邀请杨美林参加全国紧急综合救治高级研讨会,并在会上作科研成果《人胎儿呼吸道肥大细胞的定量研究》的学术报告。这个研讨会,可不是普通的科普会议,而是“旨在培养一批急诊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国家级研讨会;杨美林的这篇研究论文,在事隔多年以后仍被所医学界有关人士所重视,足以说明,山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教研室在上世纪把肥大细胞作为研究重点,对医学界的贡献是多么多。令人叹惜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发出的这份邀请函却是一封永远也不会有受邀者前去出席的函件———当何泽涌收到这封高级研讨会的信函时,受邀人杨美林已于五年前因病去世。

1983年8月3~4日,中国解剖学会山西分会在太原市召开学术年会,何泽涌和他的妻子杨美林分别作了有关免疫细胞的某些新进展和神经脊的分化的主题学术报告。从此之后,何泽涌终于实现了著书立说培养一代新人的心愿,并且开始活跃在医学学术的前沿。

1987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何泽涌主编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进展》,连同先前出版的《人体发生学———面向临床的胚胎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1989年和1990年,何泽涌又在国际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的顶级专业期刊《ActaAna-tomica:InternationalArchivesofAnatomy,Histology,Embryology,andCytology》(解剖学报)连续发表两篇有关肥大细胞的独创性研究论文。该刊在瑞士出版,编委由英、美、德、法、日等世界著名专家组成。由国内一级学报杂志到国际最具权威性的顶级专业期刊,由普及性的医学小册子到专业性的全国统编教科书及译著,何泽涌终于实现了他步入著作之林的夙愿,从而也对我国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和实验研究及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历史贡献。

由此而来的是一系列名头和名誉:1981年任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组织学与胚胎学编审小组组长,主持拟定高等医药院校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1987年被卫生部聘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组织学与胚胎学分卷》编委;中国解剖学会第六、七、八届理事会理事;山西省解剖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解剖学报》编委,《山西医药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南京铁道学院顾问教授。1989年,被山西省教育委员会、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总工会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回首住事,整个80年代,该是何泽涌一生最充实甜美的十年。可惜的是,这充实甜美的十年本该是往前推移二十年的———1989年7月,何泽涌退休。

退休后誉满天下的何泽涌,以老子的两句话为座右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这位“世纪后”老人阅世知已的人生观,令人感到意味无穷。连载完